《棋士》,王宝强与陈明昊的角色终于要对决了!
24集根本不够看,能把故事讲圆吗?
剧中,“狼牙”和“自行车”这两个东西,可太关键了,它们构建出了一个特别扭曲的家族权力体系。崔伟发现崔业跟抢劫案有关联,靠的就是“狼牙符传递链”这个关键证据。乍一看,这好像是刑侦工作干得漂亮,可往深了想,这其实是血缘关系异化带来的结果。
在崔家,犯罪已经不是某个人的选择了,反倒成了整个家族为了生存搞出来的集体仪式。崔业把炎高的自行车拿出来,说是对孩子“治病的承诺”,可实际上,他这是在精神上“阉割”高淑华呢。他用给孩子物质关怀这事儿,换来了道德审判权,让高淑华在“救儿子”和“揭发丈夫”这两个选项里,怎么选都不对,永远被困住。
剧里还通过三组镜像关系,把传统家庭伦理给解构得明明白白。崔业和崔伟这兄弟俩,崔业靠犯罪给自己打造了一个“强者父亲”的形象,崔伟呢,以执法者的身份,好像成了“规则的化身”。他俩这一决高下,本质上就是父权体系内部的一场“内战”。
再看高淑华和炎高,高淑华用自行车给孩子维系着虚假的希望,炎高呢,因为残疾的身体,反倒成了道德绑架的工具。还有夏生和一只耳,夏生完全就是崔业的情感傀儡,一只耳则是暴力向外延伸的代表,他俩凑在一块儿,就像让正常伦理慢慢癌变的坏组织,把原本正常的同伙关系搅得一团糟。
崔业对犯罪手法那叫一个“艺术化”改造,
这背后其实是家庭教育在驯化暴力。就说那个保险柜置换计划,他把这犯罪行为包装成了“金融游戏”,还用上经济学术语,什么抵押、套利的,这么一弄,暴力的本质好像就被掩盖了。
炎高的病情也被他利用,成了操控高淑华的“遥控器”,他不再用道德忏悔那一套,而是拿孩子的病痛说事。而且崔业拒绝崔伟的经济援助,说什么“我自己的儿子自己救”,实际上,他是想把犯罪得来的钱,变成在家族里说话算数的“权力货币”。
这种暴力在代际之间传递,到了夏生这儿,算是达到顶峰了。夏生被崔业塑造成了一个“完美棋子”,他去抢劫,都被赋予了“为父治病”这么神圣的理由。夏生在监控镜头前擦眼镜的时候,那镜片折射出来的,可不只是物理上的反光,而是整个家族扭曲价值观的倒影。
崔业和崔伟之间的对抗,
其实就是体制性腐败的一个缩影。崔伟靠着岳父邱局获取案件信息,他所谓的“正义追查”,说白了就是权力寻租的遮羞布。
高淑华本来是家暴的受害者,可后来也成了犯罪的共谋,她默许崔业拿炎高去要挟崔伟,身份一下子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。还有邱嘉雯,她和别人在窗棂前对话,那种刻意回避家庭矛盾的态度,其实就是在维护自己所在阶级的利益,是一种生存策略。
剧里那个“匿名短信”的事儿,说法不一,崔伟说是钓饵,一只耳说是威胁,这就揭示出整个司法系统已经掺和进犯罪游戏里了。崔业收到短信的时候,那一脸淡定,说明他太懂这套体制的运行规则了,在这个互相算计、互相构陷的权力网里,压根就没人是真正清白的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
崔业对炎高过度保护,看着是慈父,其实是把儿子当成犯罪工具了。那自行车可不只是个交通工具,更是权力交接的象征。崔业说“炎高能骑车就能治病”,这明摆着是在培养下一代犯罪主体啊。剧里老是出现的“狼牙”,其实就是父权暴力的基因图谱。
再说说一只耳,大家都以为他是反派,其实他就是崔业人格的另一面。他那种黑吃黑的冲动,和崔业的精密算计正好互补,一个代表原始暴力,一个象征暴力艺术化。
他俩最后对决的时候,本质上就是崔业内心善恶在自我搏杀。还有崔业把犯罪计划包装成“金融化”的样子,抵押文档倒卖啥的,这暴露出资本逻辑把暴力给异化了。保险柜里的欠条都能变成流通货币,犯罪都成高级金融衍生品了。这种把暴力美化成商业行为的叙事,直接把传统罪案剧里简单的善恶二元论给打破了。
这部作品也折射出当代影视创作的深层矛盾。
一方面,用特别精致的镜头去呈现犯罪细节,可对制度性腐败却不敢批判;另一方面,把家庭里那种乱伦式的权力关系,裹在“父爱如山”的糖衣下面,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。
崔业为何要按照哥哥的规划生活?
大家都是有一个妈,本来是平等的。
但事实上,崔业总要被哥哥压一头!
《棋士》这么多精妙的反转设计,把悬疑叙事提升到了哲学层面。当家庭变成罪恶的温床,当正义成了权力的遮羞布,光明和黑暗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不清了。崔业擦拭眼镜的特写镜头,不只是他在逃避现实,也是主创人员在隐喻这个时代的病症。在这个价值观都崩坏的世界里,说不定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“犯罪”呢。
这部剧,也许深度在此!
用户评论